Home

/

Article

/

种植世界

/

397-article-14

December 27 2024

组培苗技术操作有难度 种子繁殖仍是油棕主流

组培苗技术操作有难度  种子繁殖仍是油棕主流 - 农牧世界

Share this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油棕目前的主流繁殖方法还是种子,唯通过有性繁殖获得的种子都无法保证是100%的Tenera种。有鉴于此,业界在60年代也开始进行油棕组培苗繁殖技术。虽然试验结果表明组培苗油棕可以增产30%,但由于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所以现时组培苗尚未成为主流。不过相信随着技术进步,油棕组培苗取得进步和发展,必将取代种子繁殖成为主流。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原下属两个品种分别是厚壳种(E. guineensis fo. dura)和薄壳种(E. guineensis var. pisifera)。

致力研发油棕新品种

这两品种最大区别在于果粒结构:厚壳种果粒大但中果皮(果肉)薄、内果皮(棕仁壳)厚、仁大,中果皮占比极小,通常可抽取毛棕油部分仅占果串重量的17~19%且出油率低;薄壳种正好相反,果粒小,中果皮几乎占据整个果实,内果皮退化为一小圈纤维带,仁小,且雌性败育,即果仁无法发育成幼苗。然而,两者杂交后得到栽培种(E. guineensis fo. tenera),一般又称为“DxP系”,自1960年代以来就被广泛种植,其中果皮部分重量占到整个果串重量的60~95 %,出油率在22~25%之间。

大马是目前油棕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众多机构和商业公司都在积极进行新品种选育,甚至利用生物工程等技术。

 

长期以来,在西非、东南亚和拉丁美洲都致力于新品种油棕研发,尤其是马来西亚,而大马也是目前油棕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众多机构和商业公司都在积极进行新品种选育,甚至利用生物工程等技术。值得注意的是,新品种的研发不仅着重产量,还关注含油率、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指标。近年来,矮化品种(可延长收成期,推迟翻种时间)和适合生物柴油的品种都是油棕种业的研发热点,与此同时,抗寒品种、棕仁油高产型和适宜密植型也是研发方向。


热处理可提高萌芽率

目前,油棕的主流繁殖方法还是种子。自然状态下,没有果肉包裹的油棕种子有6个月或更长的休眠期,萌芽率仅有50%左右;被果肉包裹的油棕种子因中果皮腐烂产生热量,萌芽期略短。受此启发,育种公司从育种树上采下果串后,会分离果肉部分,将种子集中热处理以缩短休眠期,提高萌芽率。

唯需注意的是,在通过有性繁殖获得的种子都无法保证是100%的Tenera种。业界通常认为,每混入10%的厚壳种,会造成2.5%的产量损失,所以尽可能地选声誉良好的种子公司,可避免降低收益的风险,因为在油棕幼苗时期肉眼是无法区分厚壳种和Tenera种,所以一旦厚壳种混进商业种植,要至少3年才可能被识别出,而这期间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

油棕组培苗存在一定风险,加上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尚未成为主流。

 

组培苗尚未成为主流

有鉴于种子繁殖无法保证100%的Tenera种,因此业界在60年代也开始进行研究组织培养、无性繁殖的油棕苗繁殖技术。马来西亚油棕局在1992年开始进行组培苗商业化种植试验,2004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组培苗商业种植,并将变异率控制在3%以内,目前我国组培苗繁殖能力每年约为1,000万株。

虽然试验结果表明组培苗油棕可以增产30%,但由于油棕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来源有限,目前多局限于使用刚分化出的幼嫩组织(叶或花),或刚萌发的种子幼胚。然而,取用外植体时无法观察其表现,存在一定风险,加上操作上有一定难度,所以现时组培苗尚未成为主流。不过相信随着技术进步,油棕组培苗未来一定能取得更大进步和发展,届时必将取代种子繁殖成为主流。 ◆

整理■正泓



If you can't see the comments after a few seconds, try reloading the page.

Not subscribed to our magazine yet?
You can now subscribe to our magazines directly

Shortcut - 农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