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章

/

种植世界

/

408-article-10

October 25 2025

硕士农友首推一袋一苗法 木瓜种植效益大提升

硕士农友首推一袋一苗法  木瓜种植效益大提升 - 农牧世界

分享这个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从台湾学成归国的硕士农民李发成,借鉴台湾农民的经验,勇于创新,彻底改进传统育苗技术,在马来西亚率先推行“一袋一苗”育苗法,成为本地首位实施此法的业者。这项创举不仅有效将木瓜种子的雌雄同株比例提升至67%,也显著改善了木瓜的产量与品质。同时,他引入不织布育苗袋,提升苗木透气性与根系发展,让木瓜苗更健康、更耐环境挑战,进一步提升整体种植效益……


李发成自台湾毕业归国后便投身农业,开发人生第一片面积达2英亩的木瓜园,之后更扩大至6英亩。

 

木瓜是马来西亚大众化的本地水果,常年生产,味道甜美、富含营养,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其中主流商业品种为“一尺瓜”(又称“香港瓜”),属于矮生品种,果长约一尺(30公分),始花高度亦在一尺,平均果重1.5~2.5公斤,具备易于采收、耐长途运输、甜度适中、果肉香滑柔顺等优点,亦有“万寿果”之美誉。

大胆创新单株培苗

“一尺瓜”在良好管理下,产量高。雌雄同株结出长形果实,市场上列为A级果;雌株结出的圆形果则为B果。种植约10个月后进入采收期,并可连续采收长达3年,经济效益及商业价值极高,深受果农欢迎。

木瓜园主李发成种植木瓜已有数年经验,在雪隆一带属少数佼佼者,并获得农业部认可,给予技术指导及资材补助。他自台湾毕业归国后便投身农业,看好木瓜的产值及高产特性,在毫无实际种植经验时,便开发人生第一片面积达2英亩的木瓜园,后来更扩展至6英亩。

每一株木瓜苗都是李发成的心血,不惜花重金搭建遮雨棚及棚架,让木瓜苗在完全不接触地面的环境中生长,杜绝土传病害的危害。

 

李发成毕业于台湾国立屏东科技大学,硕士班专攻木瓜组织栽培,是马来西亚少见的正牌农业硕士农夫。在木瓜种植过程中,他引进了许多在台湾学习到的技术和概念,其中以木瓜种苗生产最令他满意。

他解释,由于木瓜的性别特性,再加上本地多以实生苗(又称种子苗)繁殖,因此农民常为种出圆形果(雌株)而困扰,因其属于B果,价格不佳。为克服这个问题,传统农民普遍采用一穴三株的方法种植,待果树开花后再选树并去除雌株。这个做法虽看似节省成本,却导致幼苗品质参差不齐,且相互竞争易引发猝倒病,最后得不偿失,不但增加管理难度,更耽误了最佳种植期。

李发成大胆创新,效仿台湾农民实施单株培苗,就是每袋只培育一棵幼苗,让木瓜苗得以在最舒适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发育根系及生长茎叶。这做法不仅让他在移植后的管理更轻松,也让果树生长更旺盛。

适当的种植空间让木瓜树在前期不过度竞争,根系和叶片都可以充分开展。

 

不织布一袋一苗法

为了供应自家所需的木瓜苗,李发成不断改进育苗技术,甚至发展出销售木瓜苗的事业,为农场增加收入。

李发成说,种子是育苗的首要关键。虽然本地的一尺瓜属于开放授粉品种,可自己留种,但花粉易随风传播,导致品种不纯。为此,他与一家国内农场签订契约合作,由对方专门负责生产种子,以确保品种纯正。

透过这样的契约合作,除了确保品种纯正,也成功把种子的雌雄同株比例提升至最高67%,这是一尺瓜实生苗中已知的最高比例,甚至超越部分商业品种的50%。这一成果归功于优异的留种和采种技术。

李发成不断改进育苗技术,包括采用进口的不织布育苗袋,现今甚至发展木瓜苗销售生意,为农场增加收入。

 

此外,李发成勇于打破马来西亚的传统,采用进口的不织布育苗袋,取代传统的黑色塑料袋,让农民无需拆袋也能移苗。这项将育苗袋连同幼苗一同种进土里的新技术,起初令一些客户觉得匪夷所思,但尝试过后一致反映效果非常好:根系会直接穿透袋子,不仅省去拆袋工序,也避免拆袋时介质散开或根系受损的风险。

李氏表示,他是马来西亚首位推行“一袋一苗”育苗法的业者。这种做法在台湾早已普及,而且非常合理。它可避免幼苗间相互竞争,导致植株生长弱势及徒长问题,使木瓜苗树身更健壮。

用特制的育苗袋移植时不需要拆袋,因为拆袋会有根系受损的风险,根系受损后,生长会停滞约一周。

 

配方施肥有诀窍

木瓜具备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的特性,意味着它常年都在长叶并开花结果。因此,充分的养分补充是实现丰产不可或缺的条件。李发成指出,有些人认为木瓜需要高氮肥促进叶片开展,也有人认为钾肥才是丰产的关键肥分,但其实磷肥才是让木瓜健壮生长的关键养分。

因此李发成在整地木瓜园时,除了施放鸡粪作为底肥,还特别添加磷矿粉或高磷酸钙肥以提升土壤中的磷含量。他解释,许多人知道菜园地种木瓜效果佳,普遍认为是因为有机质高,但其实土壤中长期累积的磷肥才是主要助力。

李发成在木瓜肥料管理方面,特别注重磷肥的供给,让其木瓜树更茁壮。

 

木瓜种植初期,氮钾肥比例相等即可,进入生殖生长期后便可提高钾肥比例,但不可忽略氮肥的供应,以确保生长不停滞。钙肥有助提高果实的抗病能力及提升果肉品质,硼肥则确保果树及果实正常生长。为此,李发成特别设计了一套木瓜专用的AB肥,并通过灌溉系统进行肥料补充。

李发成每半年都会在木瓜园撒放石灰,以调节土壤的酸堿值,使果树可以最大化利用土壤中的肥分。他解释,有时候植株缺肥并不一定是因为土壤贫瘠,酸堿值不均匀也会阻碍植株吸收养分,特别是磷肥对酸堿值最为敏感,稍有偏差便无法被吸收利用。

“判断木瓜会否高产,关键在于观察其树身。树身直径大,表示养分累积充足,可连续结果不中断;如果树身瘦长,则可能结果数次后就停止,这样一来产量自然变低。”

木瓜园每半年都会撒放石灰,以调节正的酸堿值,使果树可以最大化利用土壤中的肥分。

 

慎防轮点病毒黑腐病

马来西亚木瓜头号杀手是轮点病毒和黑腐病,此外还有各种虫害和真菌性病害也会危害木瓜树的健康。因此,除非运气异常好,否则木瓜其实属于种植门槛较高的果树。

李发成在种植过程中也没法完全避免轮点病毒的传播。该病毒由蚜虫传播,一旦入侵便会迅速扩散,短时间内全园皆可能染病。他的6英亩木瓜园在两年前就因感染此病毒而必须废园重新翻种。

他解释,轮点病毒在中马及南马的木瓜园可说是常见问题,主因是病毒链难以切割,也就是说四周都有染病但没被清除的木瓜树,这些树成为病毒温床,透过蚜虫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的木瓜树。

随着木瓜病害大规模爆发,木瓜的生长周期缩短,如今已很难看到可以采收3年的木瓜树了。

 

间作进行风险分散管理

近年来,木瓜因极端天气、病害侵袭等因素导致欠收甚至大面积死亡,果农损失惨重。随着木瓜种植的难度越来越高,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农民纷纷改种更耐病、及耐恶劣天气的低风险农作物。

对此,李发成深信唯有不断更新技术,才能突破眼前困境。因此,他开始改变种植策略,尝试木瓜与番石榴间作,进行风险分散管理,同时观察两者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他解释,木瓜和番石榴均属于中期作物,但木瓜偏向中短期,番石榴则偏向中长期。随着木瓜病害大规模爆发,木瓜的生长周期缩短,如今已很难看到可以采收3年的木瓜树了,能连续采收1年以上的都堪称高手了。

木瓜收购价已从今年初的每公斤1令吉60仙,上涨至2令吉50仙,然而,随着人力与农资成本上升,这样的价格仍不属于高利润。

 

因此,李发成突发奇想,如果在番石榴幼苗间种木瓜,然后把木瓜的采收期定为一年内,是否可以增加番石榴园的收入,同时减缓木瓜病害的发生?由于番石榴的行株距为12尺X12尺,在每棵番石榴间种一棵木瓜苗,可以让两者叶片交叠的时间延后,并把阳光竞争问题降到最低。

他补充,这种种植方法会比较考验修枝技术,即株间的枝条要稍微控制长度,行间的枝条可以让其较向外开展。此外,也可采用长期高强度修剪,让番石榴的枝条控制在3~4尺内,这有助于培育更粗壮的枝条,避免枝条挂果断裂,也能减少与木瓜的竞争。

李氏正改变种植策略,尝试木瓜与番石榴间作,进行风险分散管理,同时观察两者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由于木瓜和番石榴的病虫害非常相近,包括蚜虫、粉虱、蓟马、粉介壳虫、果实蝇和红蜘蛛等虫害,病害则以炭疽病为主,因此两者的病虫害防治基本可共用。但这样的做法会否导致病虫害大爆发呢?李发成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他指出,昆虫的生态远比想象中复杂,仍须观察才能下定论。

与农业部及相关机构紧密合作

李发成与农业部及相关政府机构拥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过去几年来常有政府人员前来拜访交流,因此在申请农业补助时也常获得支持。他更在5年前获选为“马来西亚青年农业企业家”,得到2万令吉的物资补助;今年更获得农业部推荐申请“青年农业企业家第二阶段补助”,总金额高达5万令吉。虽至截至截稿为止尚未获得正式消息,但李发成那带着微笑的眼神,已透露出他志在必得的信心。


他也悄悄向记者透露,农场内这批不到100棵的木瓜树,在种下3个月后就为农场带来逾千令吉的收入,因为卫生部官员向他收购木瓜叶作研究之用。虽然这会对木瓜结果造成影响,但李发成笑说:“到手的钞票才是你的,挂在树上的未必能换成金钱。”因此木瓜的结果期延后了近6周,他却毫不在意,仍保持乐观。

目前,李发成也获得农业部委托,参与红葱头种植计划,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尽一份责任。这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农业部也派出专人提供种植辅导,让他的农业历程更为丰富。 ◆

文与图■李晓婷



如果您在几秒钟后无法查看评论,请尝试重新加载页面。

还没订阅我们的杂志?
您现在可直接线上订阅我们的杂志

Shortcut - 农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