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章

/

种植世界

/

408-article-17

October 31 2025

无人机飞防功效卓著 催生包工打药新兴行业

无人机飞防功效卓著  催生包工打药新兴行业 - 农牧世界

分享这个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农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功效已获得卓著验证,下霹雳地区的水稻农户纷纷改以飞防技术取代人工作业,甚至催生了包工打药的新行业。通过科技助力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不仅使谷米生产得到大幅提质增效,收成更是格外理想。这种情况在水闸新村稻田区尤其明显。

蔡忠明表示,新一代无人机技术不断提升,已可有效闪避障碍物,安全往返作业基地。

 

20分钟施药6英亩田

专门承接无人机打药服务的蔡忠明指出,目前当地使用的植保无人机已经进入第3代机型,且越来越智能化,效率提升有目共睹。

他说,最初的第1代机型尚属半自动化,如遇障碍物容易中断作业,喷洒一幅6英亩芭地费时80分钟;随着技术不断提升,第2代机型效率进一步增强。

如今采用的第3代无人机已全面智能化,只需通过软件对施药区域制定航线规划、设计飞行路线,随后即可装药、检查、按键起飞;途中遇障碍物会自行闪避,匀速喷洒,直至喷完最后一滴农药后自行返回着陆,等待添加新一轮药液。同样一幅6英亩的芭地,如今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若以人工打药,最少花费3个小时,一天顶多打满两幅田,费力又疲累。相比之下,无人机操作简易,一天轻松完成6~8幅田地,效率惊人。

无人机刚引入时,售价让不少农民却步;直到亲眼见证其高效表现,才从观望转为接受。

 

五效合一提升产能

无人机的操作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供应。第3代机型同时使用两个蓄电池,续航时间11分钟,负载直接影响电能消耗。不过蔡忠明凭着5年的飞行经验,有能力掌握节能操作。

他使用的无人机自携器具,最高容量可改装达到60公升。但是为了减轻负荷,平常每次只携带25公升溶液,来回补给6次,即能完成一幅芭地的喷洒工作,全程消耗4个电池,全任务流程花费20分钟。

假如在场电能充足,溶液重量可提高至50公升,仅需补给4次,使用6个电池,整个流程可缩短至15分钟。

蔡忠明归纳经验指出,无人机打药能大幅减少人力依赖,显著减轻稻农工作量,提升生产效率,其最大优势就在于省水、省药、省时、省力、省钱。

操作遥控器时,须与无人机保持安全距离,以策安全。

 

新兴打药包工户崛起

水闸传统上为华人种稻区,总体面积5,000英亩,估计目前超过7成稻田利用无人机从空中喷洒农药与除草剂。

无人机技术越先进,价格自然越昂贵。第一代机型每套售价5万令吉,最新一代已飙升到7万令吉,而单一个蓄电池则售价5,000令吉。有条件的水闸农民自费添购无人机进行田间作业,有者也会趁田间空档,协助邻户喷洒农药,额外赚取收入。另外,当地也涌现多家专业户,以包工形式提供无人机打药服务,俨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行业。

蔡忠明就是当地最大伙的承包打药工头。事实上,该区最早导入植保无人机者正是他,并在他的推广下迅速普及。

飞行路线可透过手机应用程式预先规划,从起飞到喷药全程智能化,连长者与孩童亦能轻松上手。

 

无偿打药展示成效

蔡忠明早年在电子厂上班,5年前因新冠疫情赋闲在家,期间浏览网页时发现无人机蕴藏商机,遂决定把这项技术引入水闸稻区。

起初,他联系台湾代理商,却得知产品不适于国际飞行版,经人介绍后,最终向吉打州一名代理购入第一台无人机。去年,他再向另一名代理添购两台中国制造机型。

目前,他专为农户提供无人机飞行防治服务,由农户自备信赖品牌的农药,他则负责代工打药,每幅芭地收费140令吉。

现在水闸已有20台无人机,可见大多数稻农能够接受这项新科技。回想引进初期,很多人采取观望态度,质疑成效。

为了说服稻民,他花了8个月落力实践,甚至无偿为农民打药,让他们亲眼见证无人机在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上的效果。渐渐地,大家开始认同无人机确实比人手更有效率。

飞行一段航线之后,无人机需降落补充农药,才能继续完成剩余的任务。

 

清晨作业达最佳效果

他估算,一造稻米的生长周期约107天,期间需要进行10~12次飞防作业,包括喷洒除草剂、杀虫药及抗菌药。

至于施肥,由于无人机在运输肥料时电能消耗以倍数剧增,导致成本大幅提高,因此大多农民仍继续以人工方式施肥。可一旦确认田间飞防技术安全可靠,越来越多农民乐意将相关后勤服务交托予他,顾客数量稳定。目前他承接逾千英亩农田的打药工作,仅靠夫妻俩加上一名弟弟协助,已应接不暇。

每天凌晨4点,他们便分头前往稻田工作,一直到近中午为止,基本上一天处理30~40英亩芭地。他解释,无人机采用雾化技术,经过高速风流将药液打散成雾滴,因此清晨天气凉快最为理想,若在猛烈光照下喷药,雾滴蒸发变快,效果也随之逊色。

无人机的续航力仰赖充足电力,遥控器一旦显示电量不足,即须更换电池,每次运作至少使用两颗蓄电池。

 

技术诀窍与操作经验

记者采访当天,水稻已进入第45天的生长期,平坦广阔的稻田一片翠绿。无人机以时速6.5公里、飞行高度2.6米作业,农药与稻禾的接触面拿捏得恰如其分。

如何掌握飞行高度,很讲究个人经验。蔡忠明指出,操作无人机必须跟随作物生长高度进行调整。一旦稻穗长出,低空高速飞行会容易引致强风,导致稻穗倾倒,反而得不偿失。

操控无人机的风险在于机件故障以致坠机,因此日常保养尤为重要,避免机身残留化学成分腐蚀电线等零件。他也建议操控遥控器的机师后退5米,以策安全。

询及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前景,他乐观表示发展空间还很大。目前全马多个稻田区(比如吉打和雪州适耕庄)已纷纷采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其中马来稻农更舍得投资在这方面。


新型农技潜力无限

新一代无人机不只能以规则的条带式航线覆盖农田,亦可作网格状、Z字形以及定点飞行模式,针对特定区域进行精准喷洒。据他所知,国内一些榴梿果农利用无人机,从单株果树顶端逐一往下打药,不仅省时省力,也避免了浪费。

此外,中国部分地形崎岖的山地农区,已开始用无人机吊运产果,作为高效运输工具,相信有朝一日大马农民也会加以效仿。

他目前拥有3台无人机,依据不同场景,出动不同的机型。每逢谷米收割期,他便转向对外承包义山除草工作。他强调,打药品质的优劣,除了取决于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也仰赖与农民之间的良好配合。 不要为了赚得更多就飞得又急又高。打药不均、杂草清除不彻底,哪能留得住客户?

文与图■谢觉辉





如果您在几秒钟后无法查看评论,请尝试重新加载页面。

还没订阅我们的杂志?
您现在可直接线上订阅我们的杂志

Shortcut - 农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