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2 2025
槟城果农公会前主席黄志明自小就听着长辈叙述着槟城榴梿的由来,意想不到的是,泰国皇室以及客家人却是槟城榴梿的开山鼻祖!日月如梭,历经几个年代的演进,加上农业局主办的比赛,榴梿愈发出名,榴梿种植人也开始进行各式各样的技术试验、混合各类品种榴梿尝试进行种植,成就了今时今日槟城榴梿品种的多样性及多元性,也奠定了要吃榴梿就需要到槟城来的召唤……
探究槟城榴梿发展史历史渊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泰国皇室以及客家人却是槟城榴梿的开山鼻祖,看似普遍的农业经济,身后却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坤宝是槟城榴梿的源头
槟城果农公会前主席黄志明自小就听着长辈叙述槟城榴梿的由来,据闻在50年代的时候,榴梿是泰国皇室的贡品,当时的槟城贸易商前往泰国进行丁香、豆蔻等贸易,获得皇室赠送泰国品种榴梿,槟城贩商就将泰国榴梿千里迢迢的带返槟城,并交给槟城直落巴巷的农民进行种植。
当时候泰国品种榴梿诸如金枕头、干尧、青尼、黑猴子、92等开始在槟城扎根,也逐渐的传播开来,泰国榴梿主要是主打肉多大包,在那个年代贫困的家庭,一家数口或许只有能力买一颗榴梿,而一人一包榴梿分着吃,也深受本地人的喜爱。
然而在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再加上各类花粉的传播,泰国榴梿开始融入本土特色,也开始的百花齐放, 而第一代泰国及本土的各种缘分交融的榴梿品种,名为坤宝(红肉),取自发起人刘坤宝的名字,是槟城土生榴梿。
坤宝红肉大包,随后则延伸至604、小红、红仁、600号、朱春等,然而坤宝就是槟城榴梿的源头鼻祖,随后再开枝散叶造就了今日百花齐放的境界。
客家人vs榴梿
另一边厢,浮罗山背是客家人的聚头。黄志明是客家人,当时其祖先从中国南来后,就纷纷在槟城上岸,而在浮罗山背觅得落脚处。黄志明是祖先在大马落地生根的第四代传人,在槟城务农家庭出生,自小就跟着父亲满山跑,3、4岁的时候就已跟在父亲身后割草施肥检榴梿。
其祖辈在浮罗山背有近13英亩面积的山坡土地,由于当时座山面海,不仅有绝佳地理位置、更因海风、地势等的优势占尽先机。于60、70年代的时期,该山地主要是种植丁香、豆蔻及榴梿,少数则种植红毛丹、山竹等。
黄志明说,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客家人虽住深山,但是他们有四大绝活得以适应深山,其一是武术如朱家拳可以自保授课;其二则是善用草药治病;其三则是玄学抵抗妖魔鬼怪;其四则是好客的荣耀感,更以此好客希望获得关注。
客家人都是喜欢独居而并非群居,再加上好客及荣耀感,他们在浮罗山背定居后,就积极的研究如何出产上好的农产品,他们更乐于分享,所以当时在因缘巧合下,客家人热衷自行研究如何栽种高品质的榴梿,只要能够光宗耀祖,他们就借此引以为傲。
当时候,上好的榴梿品种是富豪追捧的对象,曾经有专门让时任槟州首席部长王保尼钦点品尝的榴梿;更有林苍佑指定青睐的品种,这让当地村民脸上有光。
浮罗山背的独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50至60年代的马共后时代,当时英殖民政府为了阻止郊区的华人与森林中的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接触,便将原本散居在郊外华人集中起来,这些集中点后来就变成了华人聚居的“新村”。
然而,由于浮罗山背位于岛屿容易管辖,居民以务农作业为生,更大因素是因为浮罗山背客家人许多都是基督徒,所以他们没有与马共为伍,政府不担心造反,这也促成浮罗山背不受马共分子影响,也没有被同化迁居,保留了浮罗山背的原貌。
香料没落榴梿崛起
浮罗山背的丁香、豆蔻等成就了许多的富豪,当时印尼生产太多香料导致香料市场饱和,再加上充作肥料的渔产质量降低,间接影响了丁香及豆蔻的交易,丁香豆蔻需求开始没落,当地一度出现梯田,农民改种稻米。
而80年代是农作物的交替期,从80年代至90年代,农民开始改种榴梿。黄志明自小跟着父亲在榴梿园满山跑,在12岁正当一般人都在懵懂阶段,黄志明已仿效橡胶树的嫁接技术,也学会了榴梿芽眼的嫁接技术,更开始积极研究该技术,他随后在初中三辍学后就全时投入成为农民。
以往种植榴梿都是使用种子,不过种子种植需要等上10多年,必须要耐心等,而且成功率不高,再加上基因转变,所以农民开始培植幼苗并进行嫁接芽眼技术,如果技术不纯熟会导致榴梿树不长命。
90年代,老饕开始注重榴梿的品质、口感及口味,农业局开始主办榴梿品种比赛,而天王级的红虾、葫芦等都是榜上有名的佼佼者。榴梿种植人也开始进行各式各样的试验、混合各类品种榴梿尝试进行种植,不仅让榴梿种植法、接苗技术、嫁接技术等更加纯熟,也让榴梿品种更是百花齐放,成就了今时今日槟城榴梿的多样性及多元性,也奠定了要吃榴梿就需要到槟城来的召唤。 ◆
If you can't see the comments after a few seconds, try reloading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