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04 2024
厂房设置室内养虾场
生产顺遂收成供不应求
投入室内养虾已6年的杨锦添强调养虾首要养水,只要照顾好水质让虾在健康环境中生长,就能降低问题的发生率。他是采取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养殖,通过添加益生菌及提高水体氮碳比,达到净化水质作用,促使养殖用水可重复使用,养殖至今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疾病问题。
水产业者杨锦添开展室内养虾已有6年,随着生产趋稳而逐步扩展规模,目前以工业化模式管理逾70个虾池,养成的南美白虾更是供不应求。
重复用水可降低成本
杨氏的室内虾场设于雪兰莪州双溪毛糯(Sungai Buloh)工业区的两家厂房,占地面积2万平方尺,场内设置的养殖池主要是水量12吨的圆形池子,以及少部分水量7吨的长方形池子,这两种池都可放养约1万只虾苗,其中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圆池更耐久,在长远经营规划下更符合成本效益。
他放养的是PL10~12阶段白虾苗,并采取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进行养殖。他指出,生物絮团技术是通过添加益生菌及提高水体氮碳比,达到净化水质作用的养殖方式,而在这方式下养殖用水可不断重复使用,有助于降低成本。
他解释说,由于这里不靠海,必须在除氯后的自来水添加大量海盐制造咸水环境,而这程序成本不低,因此养殖水能重复使用无疑可大大降低这部分的投入。杨氏就养殖水重复使用的处理表示,养殖池通常每1~1个半月清洗一次,清洗时抽出的养殖水经过滤后静置1星期供杂质沉淀,此过程需不断加入益生菌,过后这水即可再次用作养殖。他说,在重复用水模式下,养虾过程只需根据情况适当加水,就能持续维持良好运作。
免除不可控因素干扰
杨氏并指出,添加益生菌是生物絮团养殖中的重要步骤,益生菌可有效分解水中的氨(Ammonia)、抑制坏菌,平衡微生物群组成,改善虾只生存环境及增强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因此,他的管理团队每天都会添加益生菌入养殖池,促使池子的益菌量保持优势。
他强调,养虾首要养水,只要照顾好水质让虾在健康环境中生长,就能降低问题的发生率。除了日常施用益生菌,还必须每天检测水质,确保各项参数都在合格范围内,一旦有差就即刻着手解决,使池水水质保持稳定。
通过上述做法,杨氏养殖南美白虾至今没有发生过严重疾病问题,养殖全程更无需使用化学药品或抗生素。事实上,相比起传统的户外养殖,室内养虾可免除气候、污染、疾病等不可控因素的干扰,所以面对的问题相对较少。
间隔两小时喂料一次
在养虾作业上,杨氏是以“全养全收”模式进行,每批养殖时间为5个月左右,换言之一年收成两次,唯他表示待日后养殖规模扩展更大了,将考虑“轮养轮收”以增加收成次数。他指出,虾苗在进场约两星期后就开始喂料直至收成,而益生菌也可作为虾苗和虾只的食料,这能协助减少饲料用量,节约成本。
他特别说到,虾只每两小时投喂一次,然而养殖场员工是如工厂般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6点半上班,因此水里的益生菌可在下班时间及不上班的假日供虾只吃食。他亦说到,在上班时间每天投料5~6次,而间隔时间控制在两小时是避免饲料在水里泡长时间而影响水质。当然,投喂量也会根据虾只吃食情况调整,通常每池每次投料介于100~150克。
杨氏指出,虾的吃食量会按生长阶段、健康状态、水质环境而异,譬如在脱壳阶段食量就会减少。白虾一般每个月脱壳两次,每脱一次体型即增长20%。
至于如工厂般的上班时间,他表示只要下班后锁好厂门即可,因为这里不会有动物或闲人闯入,基本问题不大,唯要确保增氧机如常运作。他说,增氧机需24小时不停运行以保障虾只不会缺氧,即使是在沉淀中的养殖水也要打氧,因为所投入的益生菌也需要氧气。
靠口碑逐渐积累顾客
现今杨氏虾场的养成率在70%上下,损失的30%包括搬池损伤、脱壳不全、体弱、相互残食所导致。他说,每批养殖一般可收成1吨多到2吨的虾,都是直接卖给订户和上门的顾客,没有做批发是因为生产不定且产量有限,再者室内养殖对比传统做法成本高些,做批发较不符经济效益。
他透露,本身室内养虾成本占比最高的是工厂租金,唯有通过前述做法来尽量降低其他方面的成本。无论如何,他收成的白虾具有两项卖点,分别是无化学药物,以及现捞现售活虾,因而普受消费者欢迎,长期供不应求。他说,顾客群都是依靠口碑而逐渐累积,完全没有依靠网上或平面广告宣传,而本身活虾的售价每公斤80~120令吉不等,按其时市价浮动。
杨氏就室内养虾表示,其实这个养殖模式在国外已极普及,甚至是以依靠大数据的科技方式进行,因此看好这项养殖趋势的前景,而本身的虾场也在不断改进技术并扩充发展。除了从事养殖,他也有开设室内养虾课程,鼓励更多业者投入此行业。
If you can't see the comments after a few seconds, try reloading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