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章

/

水产世界

/

398-article-11

January 23 2025

两姐弟科学化有机养殖 誓让打宝蛤成市场新宠

两姐弟科学化有机养殖  誓让打宝蛤成市场新宠 - 农牧世界

分享这个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杨家在台湾彰化汉宝养殖60多年,祖父杨杉以养文蛤起家,父亲杨宏吁接续养殖,5、6年前杨家养殖场经营遇上空前大挑战,文蛤难养,日本黑蚬市场也中断,第三代姐姐杨宜桦和弟弟杨家泓决定回家帮忙解决经营困境,以“打宝蛤”品牌重新开拓市场。

杨宜桦说文蛤都是用鱼虾贝的生态链养殖,从以前阿公时代到父亲接手养文蛤,都是用友善环境的作法。

 

彰化汉宝湿地位处彰化县芳苑乡海岸,极少人为破坏,是过境候鸟良好的度冬环境,据统计有160多种候鸟会来汉宝湿地觅食、过冬。就在汉宝湿地周围,这里布满着整齐划一的长方形鱼塭,同时拥有淡水和海水水源,汉宝养殖渔业生产区约占500公顷,主要以文蛤和黑蚬为主,同时混养着多种工作鱼,维护贝类养殖良好的水质条件,创造优质环境。

渔三代回家接手养殖

杨家在汉宝养殖文蛤已经有60多年之久, 经营20甲鱼塭,祖父杨杉以养文蛤起家,父亲杨宏吁接续养殖,大约8年前接受日本客户委托养殖日本大和黑蚬。原本顺风顺水的文蛤养殖事业,却在2018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台湾文蛤产业开始出现大量死亡情形,且频率越来越高。水产试验所及相关大学教授进行研究,但原因仍众说纷纭,如基因劣化、放养密度过高、极端气候、池子老化、弧菌爆发、工业污染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就在这段文蛤产业最黯淡的时期又爆发新冠疫情,日本黑蚬市场也中断,杨家两大养殖主力文蛤、黑蚬双双中箭落马,养殖场经营遇上空前大挑战,杨家第三代姐姐杨宜桦和弟弟杨家泓决定回家帮忙解决经营困境。


杨家以“打宝蛤”品牌行销的文蛤、黑蚬都是拥有有机认证的。

 

创立打宝蛤品牌行销

杨宜桦表示,大学念的是文化创业产业经营,10年前大学毕业专题就是以家里的文蛤做转型经营为主题,将自家养殖贝类做“打宝蛤”品牌行销,会以“打宝蛤”为品牌,是因为人吃饱会打饱嗝,而汉宝也是文蛤重要产地,因此就以汉宝和文蛤做连结,取打饱嗝谐音为自家文蛤和黑蚬取名为“打宝蛤”。 “提到文蛤,一般大多首先联想到云林、台南等地,其实彰化芳苑汉宝也是很早就开始养文蛤的地区,产量也很多。推广打宝蛤,也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汉宝社区养殖产业。”杨宜桦说。

消费者对文蛤的期待是蛤肉饱满,以前阿公养的文蛤就是蛤肉特别肥满,盘商争相收购,富有文青风及活泼的打宝蛤很符合汉宝的文蛤产业,因此就以此品牌做推广。杨宜桦说:“这边属于半咸水,底土含砂质较多,文蛤都是用鱼虾贝的生态链养殖,从以前阿公时代到父亲接手养文蛤,都是用友善环境的作法。”

打宝蛤推出后,日本客户在网路上看到后也找上门,前来访视考察。日本客户看过环境之后相当满意,双方开始合作养殖,日本客户空运日本文蛤成贝过来,由杨家育苗,经过一年时间养成后再回销日本。和日本人合作养黑蚬相当顺利,数量逐年也扩大增加,最后达到年产50吨的规模。 “日本养殖业者没办法掌握黑蚬的人工繁殖技术,所以引进成贝由我们这边育苗并养成再回销日本。”杨宜桦说。


杨宜桦负责统合整场营运及对外公关、行销,弟弟负责前线养殖及新技术研发,父母亲退居第二线,做出货管理和收成后的分级、筛选、包装等事务。

 

国内外市场同时出问题

杨宜桦表示,大学毕业专题做文蛤转型时,文蛤产业还很好,家里养的文蛤又漂亮又肥,养得也很顺,但在2018年时就陆续出现各项问题,死亡率增高,到2020年时仍然很难养,大家都在找原因,近亲繁殖、天气遽变、疾病作祟等等各种原因都有人说,就是没有确切的答案。杨宜桦接着说:“当时弟弟原本在大学读应用外语,为了这个原因也转去中山大学读海洋科学,以便了解环境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当时姐弟两人都有默契要回来帮忙解决问题。”

5、6年前不只是文蛤难养,2021年原本出货的大型超市被并购,文蛤供应资格突然被终止。加上新冠疫情爆发后,黑蚬也因日本市场萧条,日本客户无力购买而出不了货,家里接受委托生产的50吨如果不解决,家里损失可能高达千万以上。杨宜桦说,当时真的是“内忧外患”,国内和国外市场同时出问题。以前在外头工作做过几个知名的大品牌,但无论如何都是帮别人做品牌,现在决定发挥自己的专长,帮自己家里做品牌,避免像过去没有品牌时既有的通路说断就断。

为了帮家里解决困难,她毅然辞掉年薪百万的主管职务,返乡接手养殖事业。弟弟杨家泓毕业后也回家帮忙,全家分工合作,杨宜桦负责统合整场营运及对外公关、行销,弟弟负责前线养殖及新技术研发,父母亲退居第二线,做出货管理和收成后的分级、筛选、包装等事务。


采收清理现场。

 

导入科学化养殖新观念

和许多第二代一样,刚回来加入经营和养殖时,在很多观念上都会和长辈有很大的冲突,因为姐弟两人对养殖完全外行,长辈都会说养殖要看水色是深是浅?是蓝还是绿?年轻人就会问:为什么要这样看?长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这样父亲认为看到什么水色就该做什么措施,但弟弟看不出来而没有作为,就这样父子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后来杨宜桦发现看水色的认定太主观,每个人对水色的判断也都不一样。姐弟两人在现场待过一段时间才逐渐了解,原来水色深就代表藻浓,水色浅就是缺乏藻类。

读养殖科学的弟弟为了更了解所谓的水色,跑去买显微镜回来,看水中的藻类,把藻种和数量做更彻底的了解与掌握。在显微镜观察下,水里的藻类有多少?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文蛤适合摄食的藻种?也一目了然。但老人家对年轻人镜检的做法却也颇不以为然,认为没效。

祖父和父亲以前的观念都是养文蛤都要投喂饲料,吃饲料才长大,但杨家泓在学校学到的是文蛤属滤食性动物,以滤食藻类维生,并不会打开嘴巴吃饲料。 “以前所谓的投喂饲料喂食,其实是饲料在水里会烂会分解,成为藻类营养源,培养出藻类才被文蛤滤食。”杨宜桦说。


杨家泓学的是海洋科学,导入科学化养殖理念,回来接手养殖首先就是不投放饲料,改做藻水喂食文蛤,用自制发酵料做藻水。

 

但是没吃完的饲料残饵会沉底变烂土、有机质。学过养殖理论的杨家泓就反对传统的投饲料做法,残余饲料会变烂土污染底质环境,让文蛤住在垃圾堆。年轻人的新观念引来长辈的强力反弹,认为没喂饲料要怎么养文蛤?外面没有人不喂饲料的? “要老人家改变观念确实是很难,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喂饲料,我们直接做藻水。”

自场有个特殊规格“霸王黑蚬”,要养两年,养殖期很长,又不能搬动,如果底土变烂土怎么办? 我们用了很多光合菌去处理分解底土,光合菌都是自己扩培,枯草杆菌也是。杨宜桦笑着说:“老一辈的人都认为益生菌没效果,说外面用益生菌的都养不好。因为养殖观念的不同,这5年花很多时间在和长辈沟通。”

打宝蛤现在已经做出一点成绩,父亲也就完全放手让杨宜桦杨家洪两姐弟去做。杨家三代都在养文蛤,那么到底谁的方式养得比较好呢?杨宜桦说,这无从比较,因为过去和现在时空背景和养殖环境等所有条件都完全不一样,以前祖父养文蛤的时代,活存率90%以上,1甲地能收近10万斤,村子里很少去巡视文蛤池的人也随便能收2~3万斤。在父亲养殖时期,一般能收2、3万斤。现在养文蛤比以前困难许多,能收1万斤已经不错了,有的只收1千斤,收起来都是空壳。甚至也有收1百斤的,等于全军覆没。


打宝蛤的文蛤、黑蚬都要经过敲击淘汰不良品。

 

顺势申请有机认证

“文蛤养殖通常都要一到二年,底土土质容易恶化,为了改善环境,我们大量使用益生菌。而且用复合益生菌、乳酸菌顾肠道,光合菌顾水质底质,让文蛤健康,体质比较好,一但遇到透南风、台风、豪雨或干旱盐度变化等情况,文蛤比较能耐受,减少死亡风险”

要拿到有机认证有两点要做到,一是养殖全程不能使用到任何化学药品,二是要使用有机认证饲料。有机认证在农业上较为常见,使用有机肥和不用农药就可以,但在养殖业就没那么容易,养殖业没有市售有机饲料,必须要自己做。弟弟杨家泓学的是海洋科学,回来做首先就是不投放饲料,改做藻水喂食文蛤,用自制发酵料做藻水,鱼虾贝共生的生态链养殖则是早期就已经采用的养殖模式。


杨宜桦担任芳苑水产养殖第5班班长,获选全国十大绩优产销班。

 

文蛤是生长在池底沙层中的滤食性生物,如果使用药物将难以代谢排出,因此现行水生动物药物使用规范,软体动物(贝类)是不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 “其实当初并不是为了有机认证才去转型有机养殖,而是自己原本的养殖方式就已经符合有机认证。”杨宜桦说。

杨宜桦统筹整场经营,弟弟负责现场养殖管理,为了行销杨宜桦会订下理想目标,场里哪一池长丝藻要清除?哪一池要收成?哪一池要整地?所有操作都是先沟通再进行。姐弟两人其实也偶有冲突,譬如说杨宜桦会要求文蛤肥满度要够,负责养殖的弟弟常常抱怨,现在能把文蛤养活就不容易了,还想要肥满度。


杨宜桦坦言,姐弟之间难免有争执,这是一个过程,做为一个领导者,订下高标准是必须的。现在生产算是稳定了,每一池有一定的收成,也获得有机认证,当初要不是姐弟之间有争论,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除了有机,打宝蛤也做产销履历,是2022年的产销履历达人。全场20池养殖操作都要做记录,每天测氨氮、亚硝酸等各种水质条件,和一般养殖业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晚上姐弟两人还要做资料和开会讨论各种养殖进度及排程,工作量非常大。两姐弟携手合作,不畏艰难,透过科学化养殖方式,搭配现代化管理思维,解决经营困境,让“打宝蛤”成为市场新宠儿。 ◆

文■郑石勤 图■养鱼世界

 




如果您在几秒钟后无法查看评论,请尝试重新加载页面。

还没订阅我们的杂志?
您现在可直接线上订阅我们的杂志

Shortcut - 农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