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章

/

禽畜世界

/

408-article-09

October 23 2025

车行老板转战生态农场 守住初心生产有机阉鸡

车行老板转战生态农场  守住初心生产有机阉鸡 - 农牧世界

分享这个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当多数养鸡人认为阉鸡的饲养期长、技术门槛高、死亡率也偏高,黄小龙却选择了逆势而行。为了追求健康生活,他打造了一座生态有机农场饲养有机鸡,并坚持不用抗生素与生长激素,只为让消费者吃上一口安心鸡肉。尽管这条路耗时费力、成本高昂,他仍坚信,有机养殖的价值不只是健康,更是一种对土地、对食物的尊重……

黄小龙展示已成年的阉鸡,体型比普通公鸡更壮硕,羽毛光亮、色彩鲜明,尾羽修长,外形十分亮眼。

 

在畜禽饲养领域,有一种被誉为“鸡中和牛”的珍禽——阉鸡。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雄性鸡,以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风味浓郁著称,历来是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高档食材。

古老而复杂的技艺

“阉鸡”是指通过传统手术方式去除性腺的雄性鸡。去势后,因雄性激素大幅减少,成长速度变慢,性格变得温顺,不易打斗,肉质也因此更加鲜嫩,脂香饱满,少了公鸡常见的粗硬纤维。其最大特点在于肉质兼具细腻与弹性,鸡味浓而不腥,适合用作炖汤、清蒸或白切等中式经典菜式。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阉鸡长年是节庆宴席上的首选食材。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正在为公鸡进行阉割手术,从翅膀下方划开口子,取出睪丸

 

阉鸡的饲养与处理是一项古老而繁复的技艺,在中国古代乃至古希腊与罗马时代就已出现。手术多在鸡龄6~8周、体重约1公斤时进行,需由经验丰富的“鸡医”操刀,才能确保存活率与肉质品质。在马来西亚,阉鸡较为罕见。除了市场认知度低,最大的挑战还在于人工成本高、饲养周期长及技术门槛高。目前,仅有少数华人传统农场仍延续这项工艺,其中位于柔佛州乌鲁地南(Ulu Tiram)的“农庄里”(In The Farm)就是其中之一。

黄小龙坚持不用抗生素、不用生长激素,让鸡以天然饲料慢慢成长。

 

阉鸡饲养比肉鸡复杂

“农庄里”是一座主打生态有机的农场。农场主黄小龙(49岁)表示,他所经营的农场以有机饲养为主,并保留部分栏舍专供阉鸡饲养。他坦言,饲养阉鸡远比一般肉鸡复杂。

一般肉鸡饲养期只需约2个月,有机鸡则需100天左右,而阉鸡则需超过180天。他指出,阉鸡去除性腺后成长速度减缓,对饲料和生活环境要求更高,且死亡率可达约20%。

饲养周期长,饲料消耗大,成本自然要提高不少。阉鸡成年后,体型通常比普通公鸡更为硕大,重量可达4.5~6公斤,外形也更为亮眼——羽毛光泽、色彩鲜明,尾羽修长。


农庄里的有机鸡在进行真空包装后,以准备运往给顾客。

 

推广有机养殖的价值

阉鸡主要供应给熟客和餐馆,尤其在农历新年、父亲节、母亲节等节庆,以及华人传统节日间需求较高。黄小龙坦言:“熟悉阉鸡的顾客了解它的价值,愿意为一口真正鲜嫩、风味浓郁的鸡肉付出更高价格。我们的大多数客户都是回头客,他们了解阉鸡的珍稀与美味,通常会提早预订。”

不过,大马消费者对阉鸡甚至有机鸡的认知仍属小众。 他指出,若要推动市场普及,除了饲养者的坚持,也有赖于消费观念的提升。但是,这条路并不平坦,因为最大的挑战来自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 

有机养殖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价格自然比一般农产品来得高。但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认为我们是在‘卖贵’,而不是‘卖好’。他说,要改变这种观念,唯有通过教育,让更多人真正理解有机的价值与意义。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马上改吃有机,因为这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事,但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吃进肚子里的是什么。

有机鸡经过更长时间的饲养周期,其脂肪分布均匀,肉质鲜美,风味远胜一般肉鸡。

 

年产2万只有机鸡应市

在绿意盎然的农庄里,黄小龙正忙着巡视鸡舍与菜园。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专注推广有机农业的农场主,过去竟是经营二手车生意超过20年的老板。

我其实本来就是城市人,也算是在钢铁丛林里打拼了半辈子,黄小龙接着笑说,只是到了某个阶段,开始觉得生活不能只是赚钱,还要活得健康、活得自在。

2016年,黄小龙决定告别二手车行日常,在乌鲁地南买下了一块土地。原本只是想过上贴近自然的生活,没想到这一选择成为人生的转折点。他一边种菜、一边养鸡,甚至挖了池塘养鱼,逐步将农庄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生态有机系统。如今,农庄每年生产约2万只有机鸡供应本地市场,甚至远至北马槟城。

那时看到一些亲友因病早逝,心里有了警觉。我们每天吃进身体里的东西,其实决定着我们的健康。


坚持自然踏实经营

起初,农场只是为了自给自足,有多的便分送朋友,希望大家一起吃得健康。没想到时间一久,朋友们主动要求购买,黄小龙这才意识到有机农业的潜力与价值,开始思考如何将“健康生活”推广给更多人。

我们坚持不用抗生素、不用生长激素,让鸡以天然饲料慢慢成长。虽然成本高、周期长,但我认为值得。

对于未来,黄小龙并不谈什么扩张计划,只希望农庄能持续健康运营,成为推广有机、连结人与土地的一个窗口。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农业专家,只是一个喜欢土地的人。希望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种出、养出能让人安心的食物,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自然的味道。

文与图■吴振威




如果您在几秒钟后无法查看评论,请尝试重新加载页面。

还没订阅我们的杂志?
您现在可直接线上订阅我们的杂志

Shortcut - 农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