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8 2024
传统渔排至今仍然是全马最盛行的海上养殖模式。从20多岁起打拼了40年的林加兴,网箱从早期的60口,逐渐发展到400口,在霹雳十八丁渔村是一名佼佼者。他表示曾经思考要不要发展深网,但考量到为免影响其他同业作业,暂按兵不动……
资深养殖人林加兴深谙港口内养鱼的风险有多大,特地将渔排布置到远离渔村3海里的海域,他采用的是16X16尺(5.3米)传统网箱。
潮水好不好无法预知
一生与大海搏斗,养鱼生涯起起落落,屡次从失败中爬起来,林加兴的奋斗精神足以作为他人借镜。他向《农牧世界》记者透露,年轻时在港口内养鱼,经常发生意外,一旦遇到潮水问题,整个渔排的鱼只几乎都翻肚浮出水面,死亡殆尽。
他苦笑着说,潮水好不好,根本无法预知,只知道有时潮水带泥过浓,或氧气不足,不消一两个小时,鱼群便集体死亡。
“一个大难临头,早前辛辛苦苦挣到的钱,一下子就被扫清光,打回原形。我失败了无数次,有时只能侥幸把仅存的活鱼卖了,拿回几千令吉当本钱,又再继续打拼,寻找另一次机会翻生。”
“潮水高涨时,自然而然会感到害怕,不能安睡。主要资产全都在那儿了,万一发生意外,眼睁睁看着鱼群死光光,又要血本无归。”他叹道。久病成良医,后来他学乖了,在渔排上使用泵机和喉管,直接将氧气注入网箱,成本稍有增加,却也保护了鱼群安全。
木板维修费不菲
大约15年前,林加兴索性将渔排搭建在3海里外海域,海床约10尺深,水质比较清洁,安全性相对提高。
“在海域也不是没有风险,当海上刮起大风浪,渔排上一些时日已久的木板会承受不住冲击而断裂或崩蹋,渔网下跌,鱼群溜出大海。一个迎头大浪,造成几万令吉损失是很平常的事。”
如今他再汲取经验,每当工人无活可干时,便指示工人拿起子将木板上的螺丝锁紧,减少断裂。他说,拆断的木板必须更新,一年下来,维修费至少要花5万令吉。由于专用木板价格有波动,他每年预先购买3、4批,以备一时之用。
提到搭建渔排的情况,他表示都是自己和工人动手动脚去做,后期工作忙碌了,才请人来做。有些则是其他同业退场,将它接手过来。“搭建并不难,只是木板很重,要花费一番力气,整船搬去海外搭弄。”
他估计现在做一个16X16尺的网箱,单是木料和人工就要3,000令吉,不包括渔网及其他设备开销。
饲养繁多不同品种
林加兴的事业完全是自己一手一脚打拼起来,最初只有60口网箱,一路扩充到400口,分布在4处,随着岁数大,已逐步交给下一代接班。所饲养的品种繁多,如红鱼、红鲷、红曹、金目鲈、石斑、龙虎斑、龙趸、黑鲳等等,要雇用10个外劳工作,平均每天喂4至5吨饲料,费用达几千令吉。
他的传统网箱一次可放约2,000只鱼苗,存活率约6、7成,一般养到2、3公斤重才出货,一个月可出产7至8吨渔产,唯每个月总营运开支也要10至20万令吉。
曾思考要不要发展深网
对于深海网箱养殖的兴起,他表示有所听闻,知道容积比传统网箱大很多,养殖鱼倍数增加,而且遇大风浪,浮管不断裂,鱼群不逃跑,安全性高。
他个人想法是,传统渔排养了两个月,要根据鱼的体型分类,分开养育,以便出货时整个网箱的鱼尺寸相仿。但深海网箱不分类,鱼多空间大,出货尺寸不统一。红鱼养到2至3公斤重,即可推出市场销售。 传统网箱操作也比较轻便,无须吊臂,几个工人就可收网,轻松将鱼捕捞上来。
他表示曾经思考要不要发展深网,考量到十八丁海域有许多渔船出海捕鱼虾,为免影响其他同业作业,则按兵不动。不过他还是认同传统渔排是旧时代产物,新进养殖人选择更耐用的深海网箱养殖模式,或只是时间问题。
“虽说成本高,养殖人可以从小规模做起,比如初创期只定制2、3口,累积到足够资本才逐步扩大,越做越多。当然,选择适当的养殖方式,是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作更详细考虑。”
If you can't see the comments after a few seconds, try reloading the page.